点亮国宝回归之路——奥运火炬手温桂华

2008/10/10 8:38:41 人评论

作者:佚名 上传时间: 2008-10-10 关键字:拍卖2008年8月6日,奥运圣火北京传递首日。上午9时许,圣火传递到天安门广场西侧路,第133棒火炬手——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桂华,带着灿烂的笑容迈开了火炬传递的脚步。温桂华在…

 作者:佚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上传时间:  2008-10-10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关键字:拍卖

2008年8月6日,奥运圣火北京传递首日。上午9时许,圣火传递到天安门广场西侧路,第133棒火炬手——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桂华,带着灿烂的笑容迈开了火炬传递的脚步。
温桂华在群星汇聚的北京火炬手中,因她的特殊身份而十分引人注目。正是她,架起了一座彩虹桥,让流失海外的国宝踏上了回家的路。
  “能和这些国宝级的文物相遇,是我的缘分,能让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回归祖国,是我的愿望与追求,我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努力。”——这就是温桂华朴实无华的内心表白。
圆明园遗珍《清乾隆六方套瓶》、《圆明园乾隆银辅首》、《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》、漂泊海外65年之久的徐悲鸿的《愚公移山》油画真迹……这些流散海外多年的国宝级文物艺术品,都曾与温桂华结缘,在她的努力下,均已永久地留在国内。

  徐悲鸿油画《愚公移山》传奇的背后
  流失海外65年之久的徐悲鸿代表作油画《愚公移山》,被认为是“徐悲鸿艺术顶峰时期的经典代表作,是徐悲鸿艺术丰碑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”。
  2006年6月25日,《愚公移山》在翰海春拍上以3300万元的价格成交,不但创下了当时徐悲鸿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,也创下了当时国内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。为这幅作品的传奇色彩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。
  然而,在此之前的几个月,温桂华在海外征集这幅作品时,却是费尽了周折。 
  2000年,《愚公移山》在嘉德在线拍卖时,拍出了250万元,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价位。这引起了翰海温桂华的注意。她非常关注这件作品的去向。但此后,人们只知道这件作品流到了海外,就再没有了一点消息。
  然而,这件作品在销声匿迹6年后,忽然又有了消息。2006年初,温桂华得知藏家想出让这幅作品,就立即想尽办法和这位藏家进行联系。由于这位藏家对国内的情况不熟悉,因而对送作品到国内拍卖有很多的疑虑。于是,翰海公司就耐心地和藏家进行一次次的沟通。
  “客户每提出一个问题,我们都尽可能全面地进行解答。无论那时是白天还是深夜。在几个月的时间里,我们就这样与客户反反复复地进行沟通。” 温桂华如此简单而平淡地告诉记者,就像在介绍日常例行的工作一样。
  “当时,我们针对这幅作品做了很多的‘功课’。比如,这件作品和徐悲鸿纪念馆中那件大尺幅油画《愚公移山》的关系,到底谁是‘哥哥’,谁是‘弟弟’,这两幅作品有哪些不同,两件作品中,哪件作品的价值更高等等。我们到处搜集资料,先后走访了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和国内理论界的专家,终于给客户做出了他非常满意的答复。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也因此不断地增加。”温桂华回忆着当时的情景。
  作品本身的问题解决了之后,藏家对国内拍卖公司和国际拍卖公司的不同运作仍顾虑重重。
  众所周知,海外知名的拍卖公司在拍品价格与客户不能达成统一的情况下,拍卖公司是可以把拍品先买下来。这说明拍卖公司在价格上给客户做出了明确承诺,而我国的《拍卖法》是明文禁止这样做的,翰海公司当然要遵守。不仅如此,由于我国特有的外汇政策,海外客户对拍卖成交后的结款问题也是心存疑虑。
  对此,经营拍卖10多年的温桂华当然非常清楚。她详细地向客户介绍国内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政策和市场的发展情况,为打消客人的疑虑,温桂华凭借多年来对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了解与判断,向客户做出了“在大陆同样也能卖出一个好价钱”的承诺。
  为了这件作品最终能留在国内,为了让买家能了解到这件作品的重要性,了解徐悲鸿的爱国情结,“国际上大型拍卖会能做到的,我们国内一样可以做到。我们还能做到海外拍卖公司做不到的。”温桂华在同廖静文女士进行沟通后,向这位海外客户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承诺——如果经审鉴,此作品确为徐悲鸿先生的真迹,翰海公司将为此作品在徐悲鸿纪念馆召开一个大型的研讨会。为一件拍品召开研讨会,开了国内拍卖业的先例。
  6月7日,在徐悲鸿纪念馆,翰海公司主办的“徐悲鸿油画《愚公移山》作品观摩与学术研讨会”如约举行。廖静文、徐庆平、邵大箴等美术界、新闻界和拍卖界人士参加了研讨会。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深情地回顾了徐悲鸿创作此画的历程。
  在十几天后的拍卖现场,记录研讨会盛况的录像在拍场上被不停地播放着,吸引着一个个参观者的目光。
  正是这一决定性的举动,使这件国宝级的文物走上了翰海公司的拍场,并最终被国内藏家竞得。也正是得益于研讨会对《愚公移山》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,这件作品才能创出徐悲鸿作品拍卖的历史纪录,并产生深远影响。时隔一年后,徐悲鸿的另一幅作品《放下你的鞭子》在香港苏富比天价拍出。
  “当时,我特别希望这件作品能够由‘徐悲鸿纪念馆’收藏,让两件徐先生的作品展览在同一展厅内。但事情总是没有十全十美的。现在,这件作品能留在了国内,我还是非常开心的。”温桂华用微笑赶走了心中那一丝缺憾。

 《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》的回归
  《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》,高64.7厘米,是罕见的乾隆粉彩官窑大器的开篇之作。曾为美国某私人收藏家珍藏。在2007年翰海公司的春拍上,该大瓶以2408万元的成交价被北京观复博物馆购藏,终于结束了160余年的海外漂流,回归祖国。
  “当时,这个大瓶在台湾。以前,我们和这个客户曾有过业务上的交往。知道他手上有一件乾隆时期的粉彩大瓶。”温桂华向记者讲述起大瓶回归的经过。
  “2007年年初的一天,这个客户来到我们公司,在办公室里让我们看了这只大瓶的照片。看到照片,我们感到很震撼。这么大的瓶子很少见,非常难得的。”温桂华想,一定不能让这件东西从视野里消失。
  当时,知道这个消息的不仅是翰海一家。海外的拍卖公司也都想拿到这件标的。于是,温桂华决定和客户进行直接的沟通。希望能通过沟通,尽快了解客户的想法。
  见面后,温桂华了解到客户希望为这个大瓶单独做一本图录。单独出一本图录来彰显这件文物的重要价值,这是不成问题的。于是,翰海公司邀请了国内顶级专家对大瓶进行了审鉴,并从不同角度撰写了多篇介绍性的文章。
  温桂华还带领翰海公司的工作人员查找资料,终于在翻阅了60多卷资料后,找到了大瓶上乾隆御题诗的出处。
  回想起这段时间艰苦的案头工作,温桂华感慨地说:“以前,国内做拍卖时,不重视对拍品的研究。有点儿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味道。现在,随着竞争的激烈,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对拍品的研究,越来越学术化了。竞争的是文化,竞争的是诚信。”
  之后,客户出于对国内买家拖延付款的担心,对拍卖成交后的付款方式和时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。翰海公司认为,国内市场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件拍品的价值,对客户的要求一一做出了承诺。
  通过温桂华的工作,客户决定将这件《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》交给翰海公司进行拍卖。
  客户拿到了翰海公司承诺单独制作的图录,看到图录从设计、印刷到装帧都不亚于任何一家海外的拍卖公司,非常满意。
  之后,翰海公司对这件大瓶进行了大力度地招商。
  把瓶子带到香港进行巡展,这是温桂华的一个大胆决定。这件大瓶携带困难,拿到香港预展是要冒很大风险的,万一有个磕碰,后果很难想象。但是,温桂华还是安排了专门的人员专程把它带到了香港进行巡展。同时,在香港通过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。
  “我认为,这种宣传是相互的。我们在宣传了这件重量级拍品的同时,翰海公司的形象也得到了宣传和提升。这种宣传也给了客人信心。”温桂华在仔细分析了这次成功的招商后,说出了她心中的遗憾——由于时间关系,有人提出这个瓶子可能是圆明园的遗藏,但由于资料的缺失,我们没能进行进一步的考证。当时,我们知道法国吉美博物馆有一件和这个一样的瓶子,但苦于找不到资料。
  “有遗憾才有动力,遗憾能激励我们做得更好。”温桂华释然地笑了。
  正如温桂华所言,翰海公司通过近几年和海外藏家的交往,获得了海外客户的信任。了解与信任,促进了翰海公司与客户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。接连有海外客户一次拿出一批藏品,委托翰海公司进行专场拍卖。海外藏家专场拍卖在翰海公司已不鲜见。翰海公司2007年春拍推出的“爱梅书屋”专场就是一次突出的体现。
  该专场的全部拍品来自一位台湾藏家,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是“爱梅书屋”的主人。他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回到大陆。还提出要捐献出自己拍卖所得的10%用于国内做公益慈善事业。这个专场推出的艺术品涉及瓷器、竹雕人物、象牙制品、笔筒、香筒、臂搁、笔洗等文房类,共计53件。其中大部分拍品是藏家从世界各地拍卖行购得,流传有绪。此专场最终总成交1557万元,成交率达85%,不仅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,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,可谓取得圆满成功。

  倡导审慎评价“文物回流”
  一向致力于国宝文物回归的温桂华,在海外文物大举“空降”之时,敏锐地看到了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问题。文物回流的潮水,浮现出“国宝”,也裹挟着泥沙。通过各种渠道回流的文物总量,难以统计。大部分属于非馆藏级的艺术品、工艺品,甚至是赝品。对此,温桂华提出,拍卖公司在丰富国家和个人收藏的同时,还应担负起引导公众审美和投资的责任。应该减少审美、鉴定和评估的失准,避免产生泡沫和趋利的博弈行为,以维护艺术品市场的持久健康和国民普遍高涨的收藏信心。
  “回流并不意味着回归”温桂华严肃地告诉记者。回流文物具有自由进出境的合法身份。重要、珍贵的文物流入国内,复又流出的事情,已经屡见不鲜。她呼吁,在回流的大趋势下,除了建立规范和完善的回流通道和审鉴机制,更重要的是借助媒体以及商业力量,对国民进行系统、持久的审美灌输,使保值、增值的投资行为,逐步转变为高度精神化的审美性收藏。

  心中永远的追求
  在与温桂华的交谈中,记者发现她的心中有一个难解的心结。
  目前的文物回流品种,基本局限于《文物法》规定的允许国内市场流通的文物。而新石器晚期至汉晋的玉器、青铜器、汉唐时期的陶器、三彩以及宋代名窑瓷器,由于国内限制流通,难以形成一个透明的、与国际价格接近的行情,所以,回流数量很少。但这些文物是古代文明的最重要的历史坐标,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和工艺发展的尖端水平,是人类的珍贵遗产。“以我们国人现在的经济实力,是有竞买能力的,但因为限制流通的问题,而使这些珍贵文物无法回归,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探讨的遗憾啊!”温桂华感叹道,“当那些站在国际价格巅峰的商周青铜器、汉唐陶器、两宋名窑等珍贵文物大量回流时,才是真正意味着中国艺术品收藏鼎盛时代的到来。”
  “我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。能有这样的机会,直接参与奥运活动,我感到很激动,也很幸福。我之所以能成为奥运火炬手,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关注。因此,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,而是我们整个行业的荣誉。”温桂华告诉记者,“我愿是一座桥。如果我能用我的力量,促成祖国珍贵文物的回归,那将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。”我想,温桂华正是由于怀着对祖国文物的一腔热爱,才能在36载的文物工作生涯中,不断攀越,成为文物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。
  电话的那一端,温桂华告诉我,她又要奔赴国外征集文物了。而我刚刚从她的同事那里得知,她的父亲已身患重病。但我知道,温桂华是不会停下找寻国宝的脚步的,那是她的使命,是她心中永远的追求。